姐姐网上发文呼唤罗炼归来
罗炼对未来的焦虑,很多外来工感同身受,只不过他们想出走而未走
新华网1月23日报道 “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用沉重、激愤的笔触书写了人生的痛苦和创伤,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人生观大讨论。28年后的今天,一位名叫罗炼的湖南民工因“梦想痛苦”症留下一张字条悄然出走,再度引发了人们对“人生的路到底怎么走”的讨论和关注。
打工青年留下手写字条悄然出走
罗炼是湖南省浏阳市沙市镇人,5年前带着梦想南下广东打工,先后辗转于珠江三角洲,做过保安、油漆工,跑过太阳能和房地产生意,后来到一个家具厂当学徒。2008年中秋节,他在月饼盒里留下一纸手写字条后悄然出走。他留下的字条里抄写了庄子的一段话:“终生役役而不见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所向,讳穷不免,求通不得,无以树业,无以养亲,不亦悲乎!人谓之不死,奚益!”至今,罗炼不知所终。他的姐姐们担心他已经死了,而他的父亲不信他死,坚信他会回来,并按浏阳习惯准备了过年的花生萝卜,等着奇迹出现……
罗炼的失踪,引发了全国众多打工青年的共鸣,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媒体的普遍关注。去年12月底,湖南卫视《零点锋云》节目率先发起“人生的路到底怎么走”的大讨论。此后,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多家媒体纷纷响应,多家网站还发起网友对罗炼进行人肉搜索,呼唤这个湘籍民工回家过年,并让多元价值观选择的青年们现场碰撞。
湖南卫视《零点锋云》制片人李泓荔认为,罗炼的失踪,绝不是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也绝不是整个农村打工青年群体的问题,而是一代青年人面临的问题。全球性经济危机让“80后”、“90后”青年不仅面临前所未有的个体生存压力,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多元化选择。读书、考研、做生意、当村官、回家乡创业……在多元化的价值观面前,青年容易无所适从,稍微在现实碰壁,就会折射出挫败感,媒体聚焦这个话题,是对社会情绪体察的结果。
28年前署名“潘晓”的黄晓菊认为,罗炼失踪是他对人生感到困惑所致。他喜欢庄子的境界,渴望成功,但又无法跟人沟通,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成功,并接受了世俗的关于成功的评价,因而阻碍了他自己的成功。当年,黄晓菊也曾对人生感到过困惑,认为人生“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而今,她却建议失踪的罗炼“主观为他人”--“至少为了亲人找个活下去的理由”。
目前,湖南卫视《零点锋云》已连续发起了四场大讨论,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参与讨论,对“罗炼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新浪网的草根网友留言踊跃,积极为罗炼找回家理由并提供线索,创下瞬间流量最高纪录。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达十年的品牌栏目“神州夜航”里,听众们互动短信频频刷新,大家交换分享彼此的梦想,对罗炼温暖呼唤。人民网也开通网络聊天,邀请了罗炼姐姐和学者党国英等人在线讨论。
“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不同的迷茫。”李泓荔认为,28年前的大讨论引发了人的主体性的觉醒,是一次极大的社会进步。而今,人在中国一步一步被大写,越写越大,人生的道路也越走越宽。今天的大讨论,试图帮助当代青年在解放思想的大背景下,回归理性的环境,找到正确的价值观体系。
“心可以比天高,但手不能那么低”
罗炼的失踪,是其梦想破灭后的绝望之举。“罗炼现象”突出反映了当代青年面临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困惑。尽管这一现象是个别的,但是有着不容忽视的社会原因。
凤凰网评论部主编彭远文认为,罗炼在珠三角扑腾了整整五年,而他的生存状况没有得到改善,这是社会对他的亏欠。对于上层精英来说,有立功、立德、立言三部曲,这些东西是可以聊以自慰的。但对于下层的普通老百姓来说,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就会心满意足。而罗炼未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工业化、城市化的一个悲剧,就是传统家庭在形式上破裂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张鸣指出,罗炼母亲过生日的时候,因为几个子女包括丈夫都在外面打工,没有人陪她,她喝闷酒,结果一个人死在家中,死了两天才被发现,这是罗炼精神崩溃的主要导火线,也是罗炼纸条“无以养亲”的缘起。他无法找到家庭的温暖,这是中国农村子弟来到城市求生活都会面对的迷失。
《生活》杂志联合出版人、曾任《经济观察报》主笔许知远说:“从某种意义上讲,罗炼可能是一个经济成功的中国背后的、一个社会失败和教育失败的中国的一个反映。”他认为,过去三十年中,我们可能对于成功的新体验的描述太多了,至于那些没有体验到这种成功而丧失掉自己或者失去了自己声音的人,实际上很多被屏蔽掉了,我们没有人去关注,他们似乎被作为沉默的大多数,作为链条上的一个齿轮,不断地运转,却没有人考虑到他们的感受。
《疯狂的石头》主演黄渤说:“我觉得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因为罗炼没找到出口。无论是社会层面给的,还是自己自身寻找到的。”他认为,没有出口,只能像一个气球一样,越吹越大,到最后只能是炸掉。心可以比天高,但手不能那么低。一定要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眼前什么都没有,只是远山,那么只能让你心里越来越空。
万科公司董事长王石认为,我们不能光是追求一味的个性张扬。咱们有一个上限,我们的天花板不是个性的天花板,而是我们每个人的个性在凸现的同时,都应该有把握。“我指的天花板不是指的无所顾忌的个性,而是指我们对整个社会的一个人文道德的精神。我们的道德、伦理,我们的社会责任,要在一个天花板之下,我们不能说无所顾忌。” (本文来源:新华网 作者:刘浦泉)